三致命原因 P2P網貸「朝陽」變「夕陽」 

經濟脈搏

發布時間: 2018/08/07 13:38

分享:

分享:

 

  • 高峰時全國有3476網貸平台,發展迅速
  • 監管缺失、去桿槓、恐荒蔓延成行業催命符
  • 正常營運的網貸平台數目腰斬,前景不明

內地P2P網絡貸款曾被視為朝陽行業,但近期卻屢有平台爆煲、老闆「走佬」事件發生,至昨天起更有大批投資失利苦主試圖赴京上訪;究竟是什麼原因,令這個打著「新經濟」的朝陽行業,一朝變為風聲鶴唳的夕陽行業?

根據機構統計,內地今年前5個月,平均每個月有20家P2P平台倒閉;6、7月卻已有超過180家平台出問題,包括公司負責人失蹤或平台倒閉。

這一輪出問題的網貸平台特色是:規模大、不乏具國有企業背景或形象良好的平台。譬如,「唐小僧」註冊用戶超過1082萬人,「銀豆網」借貸餘額達人民幣44億元,「錢媽媽」、「雲端金融」則有國企股東。

內地P2P平台風險此次集中暴露,大概有三個主要原因:

其一經濟下行疊加去槓桿效應

大環境的經濟增長率下滑及官方此前加速去借貸槓桿的政策,使潛在風險逐步暴露。

當前的中國經濟環境下,企業和個人信用違約增加,網貸平台很容易出現逾期、兌付困難等問題。此外,在金融去槓桿的背景下,所有貸款類機構都在承壓,而首當其衝的往往是小微企業和民間融資。

其二是骨牌效應導致「踩踏」

P2P集中倒閉造成恐慌蔓延,加速骨牌效應。其中,看到網貸行業發生危機,有些借款人索性不還錢,趁機檢舉平台違法,以此達到逃債目的,這就導致平台的資金鍊斷裂;還有平台上的借款人或投資人因信心不足爭相撤回資金,使得平台出現流動性問題。

其三是監管缺失的結果

不少網貸機構仍在違規經營,這是風險爆發的根本因素。

有的平台存在違規放貸、為出借人提供擔保增信等行為;有些機構為規避相關金融產品的認購門檻要求,變換投資產品銷售形式,加劇風險傳播;還有些機構透過高收益等手段,虛構項目非法集資。

內地P2P平台2007年出現,2012年後迅猛生長。在商業模式一向「先發展再監管」的中國,2016年首度推出P2P監管辦法,網貸機構必須備案登記,平台聚集的客戶資金也實施第三方存管制度。

隨著監管趨嚴,根據網貸之家的資料,和2015年底有3476家網貸平台的高峰值相比,現在正常營運的平台約在1800家。網貸行業綜合收益率也已由2014年20%左右的高位,持續降至2018年6月的9.6%。

開啟hket App,閱讀全文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